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818的家园-论坛(三线军工厂人的家园),欢迎您的光临!让我们共同来建设三线人的网上家园!  (http://818jy.com/index.asp)
--  818的回忆  (http://818jy.com/list.asp?boardid=5)
----  [转帖]盘点2005--818的回忆(85) 作者:说话好听  (http://818jy.com/dispbbs.asp?boardid=5&id=728)

--  作者:说话好听
--  发布时间:2006/9/27 20:12:23
--  [转帖]盘点2005--818的回忆(85) 作者:说话好听

2005年“818的回忆”系列帖文十大事件

(一)1966/8/18-2006/1/1, 818兵工厂彻底改制,划上结束句号.818兵工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将不复存在,但818的回忆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二)2004/6/4注册中年的*淡然荷韵*作为领路人,引领818的孩子集体上“人到中年”。

(三)说话好听于2005年8月18日写“818的回忆”(一)

(四) 经洁儿版主申请,总版主同意,"818的回忆"专题于2005年11月22日成立.

(五)洁儿、孤帆、一帆风、70年代、清清杨柳、人生是首歌、雨季不再来等七人成为“818的回忆”固定的读者。

(六)818的孩子于2005年12月16日一致通过一帆风为818的特邀嘉宾,授予工号50。一帆风是制作“永远的精神家园”和“母校--童年成长的地方”flash的作者。

(七)"永远的精神家园"和"母校-童年成长的地方"FLASH由ZLB408(2005年2月拍摄的照片),李老师(2005年7月拍摄的照片),海了去了(2005年10月拍摄的照片)三位朋友赞助。

(八)截至到2005年12月31日,收集818人照片60张.

(九)凭栏观潮在回忆之65篇找到28年前学工时候的师傅YDM-33 ,NJNJNJ在回忆之56篇找到26年前的师兄海了去了.

(十)海的眼睛在中年找到1971年上小学一年级的同学,梦里依稀、紫苜蓿在中年找到1978年上小学一年级的同学,ZLB408在中年找到1988年上小学一年级的同学.

2005年"818的回忆"十大诙谐幽默奖

(1)电光鼠标导航奖: *淡然荷韵* 回忆(6)作者

(2)最佳小猪版头奖:说话好听 回忆(1)作者

(3)大山捉鼠记奖:MAY 回忆(29)作者

(4)最形象比喻奖:土哥 回忆(46) 作者

(5)深更半夜写文章奖:海了去了 回忆(51) 作者

(6)最佳二把手奖:梦里依稀 回忆(73) 作者

(7)最佳渡江侦查摄影奖:井冈山 发老照片的作者 (8)最搞不清身份奖:沙甜柚 回忆(53) 跟贴者

(9)最能找818人的功勋奖:至尊宝 回忆(81) 跟贴者

(10)818群的创建奖:莫分离 QQ上的818群的领导人

特别奖:

(1)818好媳妇奖:茜茜猫 回忆(59) 作者

(2)818未来媳妇奖:函函 818通讯录的值班人

2005年“818的回忆”十大经典跟帖

(一)818的回忆(6) 2005-8-27 14:36:08 孤帆跟帖 所谓大三线、小三线现象始于上世纪60年中前期,源于战备的需要而制定的国家政策,使许多军工、半军工企业分散搬迁转移到深山老林之中,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国当时的国土防空能力比较孱弱,如果发生战争,遭遇空中打击,可以使损失降至最低程度。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生活环境的制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类企业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小社会。有自己的电厂、水厂、医院、学校、商店、邮局、影剧院、体育馆场等等生产生活的保障设施和娱乐设施,甚至个别特大型三线企业还有火葬厂,与生老病死有关的一切设施具全,形成庞大的行政后勤队伍,使直接用于生产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相对减少,甚至不到一半。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一切由国家负担,其弊端还不明显,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过渡转换,这种门类齐全的小社会必然给企业造成沉重的负担,也与现在企业管理体制相悖,使企业不仅难以发展,更难于维持生存下去。 “818”系列帖文讲述了你们在那种环境下的成长过程,读来很感兴趣,感受到在不同社会环境或社会层面里的生活,请继续。

(二)818的回忆(9) 2005-10-22 13:16:33 54xw跟贴 还真是,最清晰的就是我们小时候在学校里弄伤的啥的,就直接冲到学校旁边的医院去了,就会有医生帮你包扎,现在你冲进医院试试。

(三)818的回忆(15) 2005-9-22 8:30:51 银鼠跟贴 当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一定要把三线建设好,全国各地的大小兵工厂应运而生。今日许多兵工厂由盛而衰,兵工厂的子弟从此各奔东西,可悲可叹。但它留给我们这一代的淳朴、 真诚 、友善的品质将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财富。

(四)818的回忆(22) 2005-10-27 18:30:38 ☆无名☆跟帖 这里的水不好,太清了,吃多了人都太单纯。山也不好,太绿了,呆久了人都太本分。 学校就别提了,教出那么多学生在外面自立“山头”。 只有山里的家好啊,老鼠那么大,却没有猫去捉。

(五)818的回忆(26) 2005-10-18 13:22:3 1lieren跟贴 看着这些照片,既有对美丽景色的赞叹,自豪 .

也对残破苍凉的老厂有着莫名的感慨和无奈.

一丝愁意悠然而生.

818啊,你到底怎么了?

难道这就是两代人为之献身,为之奋斗的结果?

这怎么对的起牺牲的12位烈士.........

(六)818的回忆(32) 2005-10-26 13:15:40 zlb408跟贴 国有企业的诞生、成长、繁荣、衰落、灭亡史,无疑伴随着企业职工荣辱、辛酸的经历,就如我的父亲一辈子任劳任怨干下来,内退的工资只有270元每月,这个收入连吃饭也成问题,更不要谈今后的医疗等其他开销了。当父辈们反思自己的一生,把几十年奋斗的艰辛和现在的尴尬处境联系起来,他们会有什么感受呢? 作为一个老师,我教不好我的学生我要负责任;医生出了医疗事故,他也要负责任;就连现在的公务员、“父母官”有了失误都要问责;可是,我们的国有企业呢?一个国有企业的灭亡史,必然伴随着市场意识淡薄、法律缺位、资产流失、决策重大失误、职责丧失等一系列问题,这个背后就是职工利益乃至国家利益的血淋淋的抛弃!

(七)818的回忆(32)2005-10-26 16:34:01 风卷残云跟贴 吾偶过此地,突见有这么多的818人正在议论已经过去的九三五五厂的历史,甚是好奇,不知众位好汉是何时进的山?能在此与众人相识,也算得是一种缘份。彼人正是当年的“三线战士”,818留给我们许多回忆。进至中年,这种回忆算得上是幸福还是辛酸,大概不同经遇的人是各不相同的吧。每年春节在沪的“三线战士”聚集一堂,除了感叹岁月易老外,818还给了我们什么没有……

(八)818的回忆(32)2005-11-6 20:05:35 海了去了跟帖 说什么都没用了! 过去拼命是服从党的号召,现在叫奉献,可结果都是一样.不敢指望焦裕录再生,可也不能都成赖昌星呀!那些昧了良心的再进山的时候敢面对梅陂大坝外那么多英灵吗?不怕翻车到泻洪桥洞下吗? 人生一世,无非草芥.任你英明伟大也难逃一死!莫做亏心事,当心鬼敲门.宁为世间留砖瓦,不于阴间存骂名! 有感于26年后再进山!

(九)818的回忆(35)2005-11-1 21:50:42 aimiguo跟帖 九十年代中后期,寨下出了支"铁锹篮球队",横扫各家属区!以"铁锹"为名,行填"坑"之事!

(十)818的情怀--新年快乐2005-12-28 7:58:24 清水塘跟帖 呵呵,寨下是文化中心,上龙坑是经济中心,黄坑是政治中心,三村是中南海(领导基本都住在那里)。

 

中年跟帖链接:http://www.30-60.com/bbs5/dispbbs.asp?boardID=51&ID=148467&page=1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0 19:34:01编辑过]

--  作者:腾飞
--  发布时间:2006/9/27 20:52:44
--  

818的情怀--新年快乐2005-12-28 7:58:24 清水塘跟帖 呵呵,寨下是文化中心,上龙坑是经济中心,黄坑是政治中心,三村是中南海(领导基本都住在那里)。好听jj你这段话说得真好。怪不得外面那些卖菜的都先往三村跑,再到上龙坑。


--  作者:说话好听
--  发布时间:2006/9/27 21:23:16
--  
以下是引用腾飞在2006-9-27 20:52:44的发言:

好听jj你这段话说得真好。怪不得外面那些卖菜的都先往三村跑,再到上龙坑。

腾飞,这句话不是我写的,是清水塘姐姐写的e.

如果你想引用楼上的人说的话,就可以点框子下面的"引用",可以把不需要的话删除,留下你想引用的话,这样看上去就好清楚e.

就象我这样回复你,好看吗?你可以试验一下滴~~


--  作者:说话好听
--  发布时间:2006/12/15 22:08:06
--  

818的回忆(85)是2005年12月31日发在"人到中年"的

转眼间又是一年过去了,好多感慨,

整个2006年,818的回忆从(86)---(300)

我感谢我的伙伴们,最感动的是记忆重现,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  作者:caoshm
--  发布时间:2006/12/16 17:29:55
--  
队伍越来越大了,你管理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了
--  作者:说话好听
--  发布时间:2006/12/16 21:17:36
--  
有曹老师来协助,好听轻松多啦!
--  作者:说话好听
--  发布时间:2011/7/6 11:12:44
--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