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818的家园-论坛(三线军工厂人的家园),欢迎您的光临!让我们共同来建设三线人的网上家园!  (http://818jy.com/index.asp)
--  818的历史  (http://818jy.com/list.asp?boardid=7)
----  [转帖]上海市化工局支援江西小三线建设  (http://818jy.com/dispbbs.asp?boardid=7&id=10418)

--  作者:caoshm
--  发布时间:2017/5/8 10:11:55
--  [转帖]上海市化工局支援江西小三线建设
上海市化工局支援江西小三线建设(原载《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1964年,毛主席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中央决定建设大小三线。即四川、贵州为大三线,江西、安徽为上海的小三线。为了加快建设小三线,国务院决定中央拨款,由上海市承包江西省小三线的建设任务。为此,上海市和江西省各抽调市级领导干部,共同组成江西省基本建设第二指挥部,由上海市副市长李广仁任指挥,肖善云、牟耀东、刘俊峰、高景平、唐晓光等6人任副指挥。指挥部下设:政治部、化工组、施工组、设计组、物资组、供电组、办公室、后勤组及车队。指挥部负责承包的建设任务共20项(厂),其中由上海化工局承包油漆、磺胺药、抗菌素和军品化工等5项(厂),其余15项(厂)分别由冶金局、仪表 局、机电一局、轻工局承包。按照中央提出的包建包产、负责到底的总要求,从配备干部、职工、设计、施工、安装、试生产、直至出产品,并经国家鉴定验收合格,才算完成包建任务。

为了完成市委交给化工局承包上海江西小三线建设任务,1964年,化工局党委决定组织筹建班子,由副局长安汉奎及黄秉钺、高瑞栋等6人与江西省化工厅余俊仪等2人,共同组成江西省基本建设第二指挥部化工组,安汉奎任组长,具体负责5个承包项目(厂)的建设。并决定由高桥化工厂和上海溶剂厂共同负责吉安化工厂(代号9345厂),上海第三制药厂负责包建东风制药厂,上海新华树脂厂负责包建黎明制药厂。化工局成立支内组,负责全局在配备领导骨干、工程技术人员、物资、装备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大力支援5个包建厂完成包建任务。

9345 厂和东风制药厂是化工局承包的首批包建厂。上海第三制药厂前后组成筹建班子,同时又抽调领导骨干和技术骨干,培训施工人员。经过三年努力,一个总投资额约 682余万元(含玻璃车间80万元),职工600余人,年产40吨的抗菌素厂在江西省乐平县诞生了,试生产后经国家一次验收合格正式投入生产。接着,为了生产的配套需要,又建成了东风制药厂附属的药用玻璃车间,这一车间由上海玻璃厂负责包建。东风制药厂600多名职工,均是由上海化工局负责调去的,工人均是化工局一技校、二技校的统配毕业生。

9345 厂是第一批包建的军品厂。领导非常重视,要求严。由高桥化工厂和上海溶剂厂共同包建。由化工部医药工业设计院负责设计,上海市建工局负责施工和安装。这个厂的建设,由于变更设计,走过一段弯路,造成一些浪费和损失,但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总投资额为1600余万元,年产5000吨的炸药厂,在三年内建成,拿出了合格产品,受到第五机械工业部的表扬。该厂1200名职工,上海调去的职工(包括领导骨干和工程技术人员)达800余名。

第二批包建的是前卫化工厂和黎明制药厂。两个厂的产品均属军民两用品,工艺路线成熟。前卫化工厂总投资300 万元,年产油漆2000吨,职工600余人。黎明制药厂为磺胺厂,还包括氧氯化磷、乙酰丙酮、长效磺胺、片剂、磺胺眯等品种的车间。技术人员由大众药厂、 向阳化工厂、信谊药厂、十五制药厂、工农兵化工厂(今彭浦化工厂)支援,工人由化工局统一调配技校学生,从1967年开始建厂,至1969年投产,全厂职工由上海调去1200人。总投资148万元。年产各类磺胺药1100余吨;片剂5亿片。

庆江化工厂(代号9355 厂)是包建的最后一个厂。该厂由吴泾化工厂负责包建。该厂的建设,由于种种原因,前后变化很多,人财物的浪费严重。至1969年建成投产,生产规模年产单基和双基药1500吨,总投资原定1500万元,后追加2800万元。职工1200余人,其中由化工局调去的约600余人。由于厂址造在离泰和县10几公里的山沟里,造成投资增大,遗留问题很多,特别是江西省应该配套上马的一些项目(硝、硫酸)未上去。致使9355厂投产后,生产还是困难重重。

江西小三线的20 个项目(厂),从1964年开始分批进行建设,在1969年底就全部建成了。同年12月,上海、江西两省市正式召开了交接会,交予江西省。江西省提出有些厂需要补充一些小项目,于是,又进行了半年工作,于19707月,正式宣布江西省基本建设第二指挥部工作结束,撤销建制。指挥部的上海派出人员除罗兴华留下外,其余全部回上海原工作单位。上海负责包建的20项(厂),全部归江西省国防工办领导。

安汉奎  撰写于199168日 

*  作者安汉奎,19621月~19629月任化工局党委副书记;19621月~19671月、19783月~19795月任化工局副局长。



--  作者:caoshm
--  发布时间:2017/10/30 12:13:50
--  
上文是《上海地方志》刊登的在江西的上海小三线的化工部分。 两点感想:
(1)规模比安徽的上海小三线要小很多。总数才20个项目。这里介绍的化工局部分只有5个项目,分别是:
A, 吉安化工厂(9345厂),?高桥化工厂上海溶剂厂包建;职工一千二百人,其中来自上海八百人,生产炸药。
B,东风制药厂,上海第三制药厂包建+上海玻璃厂(包建玻璃车间);职工来自上海六百人。生产抗菌素。下班
C,黎明制药厂,上海新华树脂厂信谊药厂等包建;来自上海一千二百人。生产各类磺胺药。
D,前卫化工厂,向阳化工厂彭浦化工厂等包建;来自上海六百人。 生产油漆。
E,庆江化工厂(9355厂),?吴泾化工厂包建; 全厂职工一千二百人,来自上海六百人。
(2)江西小三线企业的命运与安徽小三线企业大同小异,始建于1965年前后,1988年前后基本走向没落,经济效益极差,无法生存,上海支内的老人马纷纷退休。沧海桑田,建筑倒塌,老职工感慨,叹惜不已。
(3)但是,仔细阅读下文,却会发现江西小三线与安徽小三线的很大区别
A,上海包建的20个项目中,竟然在筹建时候就有了生产‘军民两用品’的观念。 安徽的小三线领悟到这一点则已经是‘军品’之路走不通的七十年代末了。 那时候,没有经费来源了,原生产高炮电器的火炬厂才不得不派人去上海弄来了什么民用电器产品(好像是三相开关之类),有些利润,却也不高(成本肯定比别人高么)。
B,从一开始,江西小三线与安徽小三线就有个很大不同:江西小三线那是上海市与江西省地方合办的!首先,总指挥部的名称就叫‘江西省基本建设第二指挥部’,言下之意, 上海包建的那20个项目只是整个江西‘基本建设’的一部分。其次,领导干部是分别从上海市和江西省两地‘抽调’的‘市级干部’组成。 最后呢?1969年年底,‘上海、江西两省市正式召开了交接会,交予江西省。’请注意全文最后一句话:‘指挥部的上海派出人员除罗兴华留下外,其余全部回上海原工作单位。上海负责包建的20项(厂),全部归江西省国防工办领导’。 也就是说,指挥部中来自上海的干部全回了上海,而职工中那些大上海支内来的数百数千的技术人员职工则留在了江西了。 上海户口?恐怕是‘谈也不要谈’了啦!用常识来理解就是,‘根’断了!
C,我们身处安徽小三线的自然明白,我们这些三线企业其实是借安徽一块土地而已,其他什么都是上海的,
吃喝拉撒,水电气煤。恰如紫紫的留言中所说的,‘曹村’在哪都不知道,‘安徽话’是一句都不会说滴。我们厂内也有‘安徽人’,可那是地方上的‘大腕’的子女媳妇老婆之类,总共也就几个而已,干的又尽是小卖部,食堂清洁工等后勤活。只有那个自命不凡的鲁磊跨进三车间摇起了车床手柄,还不因为他老爸是贵池武装部的‘鲁部长’(不过县团级吧)!他还不满意呢,曾私下对我说过,整日想托门路跳槽去‘开火车’!再看看江西小三线里的职工中, 江西本地人占的比例达到了一半(庆江化工厂)或近乎一半(吉安化工厂), 其他厂大致也差不离吧
D,网上看了一些江西三线人的照片与文章,他们退休回上海的后遗症解决得远不如安徽三线人称心。好像大致与大三线的三线人类同,因为他们也被现今的上海视为‘外地人’的。??听罢无语,唯深感抱歉!

转帖自火炬老伯_413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