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的职工在长期的兵工生产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818精神,这就是“团结、奉献、求实、开拓”。
兵工厂始建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高潮时期——1966年。从上海、东北来了不少支内职工,后来又来了几批复员退伍军人(以福建、江西南康的为最多),汇集到这深山老林。工厂开初,没有住房,没有厂房,没有办公室,没有学校,没有医院,……什么都没有,怎么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搭草棚、开荒种地、养猪、建礼堂、修水泥路、建电视接收塔……,都是“义务劳动”,大家干得很欢。还在附近农村盖了几栋土房(用黄泥筇的)做住房。兵工厂的军工战士们用自己的双手一面建厂,一面准备军品投产,经过艰苦的努力,在较短的时期内,军品试生产就成功了。工厂生产的军品因是老产品,生命力不强,投产的头几年免不了亏损。因为生产的是军品,国家会给亏损补贴。可是818的军工战士们,并不想长期吃国家的亏损补贴,全厂上下献计献策,踊跃参加到开发民品的战斗中去,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研制出了一种叫“硝化棉”的民品,投入生产后,有销路,于是生产量一年比一年大,硝化棉逐渐地成了工厂的拳头产品,工厂随之扭亏为盈了,全厂欢呼。后来国家不管三线厂了,把我们推向市场,硝化棉正派上用场。后来工厂又陆陆续续研制开发出了好几个民品,有的为工厂创造了不少利润,如绵纶丝,在70年代好卖,曾经出现过用户要货的车子在厂里排队的喜人景象;有的民品也风光了一阵子,为之叫好的文章还见过报呢;有的民品研制出来了,生产了好几年,但一直没有利润,而且拖了工厂的后腿……。818的职工们就是这样:为了减轻国家负担,为了自身的生存,不断地研制开发新的民品,不懈地拼搏。要开发新品,就要花钱,就要冒风险,是在“找死”。但818的职工们,决不坐着“等死”,硬是通过“找死”,杀出了一条血路。不是吗?用硝化棉来养活全厂职工至少有30年吧,现在硝化棉仍然有好市场,2005年硝化棉还涨了价呢。在此,我们立即便会想到为研制硝化棉等民品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伍秉刚、苏正成等工程技术人员,818的职工决不会忘记他们!
818的职工为了工厂的生存,曾经有过两次集资救厂的壮举,多感人啊!
说起818的职工们的奉献精神,确实是没说的。多少人以工厂为家,为了军工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除了为军工科研生产献出了生命的13名烈士外,近40年来,死在那里的人也有不少,他们的子孙有的现在还留在那里,过着贫困的生活。职工的工资一直是低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以1991年为例,当年工厂实现利润183万元,而全厂职工人均年收入才2137元,平均月薪才100多元,可以说工厂的利润是广大职工勒紧裤带干出来的,确实不容易啊!说到职工的工资低,随之想起了工厂曾经做过一件很对不起职工的事,那就是有过两次给职工调资没有起薪,以至于现今卖断工龄时原先工厂拖欠的工资可以补发,却因原来没有起薪而无法补发给职工。几年算下来,有的职工可补发到1万多元,多亏啊!……
中年跟帖链接:http://www.30-60.com/bbs5/dispbbs.asp?boardID=51&ID=141441&page=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