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校园
到818厂的第一年的秋季,我就到了厂子的子弟学校继续因迁徙而中断的学业。?
当时子弟学校规模很小,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级,最高的年级是初一,学校的老师除了三个上海师范毕业的女老师,还有几位调过来的老师外,从厂里的技术人员中借调了几位当我们的老师,我们这个班级是学校的老大哥,有30多位同学。
当时上课一点也不严格。说话做小动作都行。数学是从有理数开始的,整个初中就学了一元二次方程,学了点平面几何和平面解析几何。语文学的都是毛主席诗词和人民日报社论,难得有篇把鲁迅的杂文,什么“文学与出汗”已经觉得深奥得不得了,真觉得自己是知识分子。当时学习文化强调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所以物理叫工业基础知识,主要学点杠杆平衡啊,电路的串联和并联啊,再就是拿漆包线绕小电机。化学好象学了元素周期表,然后是农药。
英语课基本上没开,因为没有师资,加上当时教学大纲也不要求开外语,说基本是因为整个初中的时候还是上了两节课,一节是请厂里的一位工程师上的,上课时他先慷慨激昂地批判了一番资产阶级的学习观,说:有人认为,学会ABC,屁股就冒烟(意思是坐上小轿车,出人头地),这是错误的,我们学外语是掌握阶级斗争的本领!当然,他这样讲也是不得已的事情,然后,一堂课就教了一句:毛主席万岁。后来他再也没来,英语课就告中断。(迫于当时的形势,老师上课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就怕自己说错点什么)。第二节课是一名刚从上海转学到班级的同学给我们上的,他在上海学的,整个一堂课就教了一句英文: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他也就掌握这么一句,所以也只能上一节课,此后再也没有过英语课。
升入初一的第二学期,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均改由上海师范学校调来的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担任,她很年轻,教学经验也并不丰富,教师生涯刚刚开始,但她对教学充满激情,记得那年快过年的时候,她看到一张题为“娄山关”的明信片,随口说了一声:这张娄山关雄伟的,同学们俏皮地背地里给她一个雅号,叫“娄山关”。虽如此,我们对她充满激情的讲课还是予以好评。我当时最喜欢的是写作文,因为作文可以任自己的思绪尽情驰骋。尽管当时的作文不是写小老虎排在野营拉练中如何扑灭山火就是写厂里的女工的忆苦思甜报告,但写作文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乐趣,记得我在那篇写忆苦思甜的作文中结尾的地方发挥了一下,我写道:窗外,晴空万里,霞光万道,明媚的春光照耀着祖国的锦绣河山。后面是点点点点,结果这篇作文还被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宣读了,当时我很得意。这位语文老师对我很好,悄悄地借书给我看,我记得一本是《红楼梦(三),一本是鲁迅文集,还有一本是当时刚出版的郭沫若的著作《李白与杜甫》,她对我的影响很大,培养了我对文史的爱好。我要在这里真心地谢谢她!
学习是很轻松的,也不用担心考试不及格,再怎么玩不及格的也很少,即便是不及格,又有谁当回事呢。到学校主要是玩,和同学们玩。
天天一起上学的有两位,一位是上海人,还有一位是北方人,北方的同学家里有两样宝贝,一件是一架凤凰琴,一手拿一个刮片刮琴弦,一手按琴弦,可以弹出动听的歌曲来。还有一件是几本书,好象是三本,《牛虻》、《海鸥》、《勇敢》。这在当时是很难看到的。但当我很忐忑地向他借的时候,没想到他慷慨地答应了。是一本本借的,先看《牛虻》。早就听说这本描写革命者的著名小说,亚瑟--小说的主人公受苦而奋斗的一生深深感动了我,“为了上帝和人民,始终不渝!”。记得小说的结尾是一首小诗:“无论我活着,或者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大苍蝇”。我直到现在还记得。海鸥实际上以苏联女英雄卓娅为原型的小说,书中的女主人公的名字很长,叫卡捷琳娜.伊凡诺芙娜.伏尔庚娜,她的同志都称她为海鸥,小说写她在和平时期担任区委书记,和一位叫费嘉的优秀年轻人产生了美好的爱情,但法西斯的侵略战争破坏了他们的美好生活,她和她的爱人先后参加了敌后游击队,并且都为保卫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小说充满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但更浪漫的是苏联小说《勇敢》,这部小说写的是苏联的一群年轻人在党的号召下,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西伯利亚,在那片蛮荒的土地上建立了一座崭新的城市—共青城,与此同时他们中的许许多多青年男女也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这些小说在文革时期是很难看到的。
除了看小说和玩耍外,最令我们高兴的还是看电影,818厂放电影的情景说话好听小妹妹已经有专文描述,在那个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可看的电影实在很少,先是八个样板戏,尽管已经一看再看,但放的时候我们还是充满热情地去看,我们可以把从样板戏从头唱到尾,甚至它的每一段过门也哼得出来。后来有一些阿尔巴尼亚电影陆续播出,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宁死不屈、广阔的地平线、创伤…….,我印象最深的是“宁死不屈”的主题歌:“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我们在春天加入游击队,敌人的末日即将来临,我们祖国将要获得自由和解放!不管风吹雨打乌云满天,我们歌唱我们战斗,战斗!战斗!新的战斗,我们的战斗生活像诗篇。”影片的两位年轻的女主人公就这样唱着歌儿从容走向刑场,你别说,这些革命题材的电影对我们的人生还是起到了正面的作用的。有印象的还有电影《创伤》里的诗:“兴高采烈的小松树啊,大雪染白了你的睫毛”,接下来,朝鲜的,越南的,罗马尼亚的电影陆续播放。“在祖国温暖的怀抱,奔流的南江啊……”(朝鲜故事片“南江村的妇女”),“我们的果园像春天啊美丽又富饶,累累果实压弯枝头我们多自豪”(朝鲜影片“摘苹果的时候”),那些影片中最美丽的女演员要数罗马尼亚影片“多瑙河之波”中的安娜了,“我要把你扔到河里去!”,男主人公抱起安娜,装作要仍她到河里的样子,令那个禁谈爱情的年代里的男青年看了都不禁怦然心动。
给我们的中学时代增添色彩的还有参加生产劳动,大的生产劳动无非是帮助农村“双抢”,我们班级在老师的带领下打着红旗,步行十余里,来到附近的一个生产队,就住在村庄过去的一个祠堂里,男生一大间,女生一大间,还从医院里请了一位医生随行。安顿好了,就先割稻,每天都有同学割破手,劳动很辛苦,但同学们在一起很快乐,这样的快乐后来再也没有!更有意思的是还和社员一起斗了一回地主,不是打扑克的斗地主,是真的斗地主啊,原因是一名村里的地主不小心把作为种子的稻谷和一般的稻谷混在一起了,这是阶级斗争新动向!于是社员在晚上举行批斗会,并邀请同学们参加。会上,淳朴的社员也不会说别的,只是问他“有没有罪?”,地主则倔得很,坚持说自己没罪,一时间,“有冒罪”(土话有没有罪),“冒罪”(无罪)此起彼伏,由于“有冒罪”酷似上海话“油毛毡”,上海的同学听了不觉乐不可支。
两年的时间一晃而过,班级的同学们都面临抉择,想升高中的,就要去泰和县中,如果想就业的,就留在厂子里一边参加学工和学农。一边等待招工指标。我们班级的大多数(包括我)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就这样,人的一生中极为宝贵的中学时代,就在不经意之间结束了,现在想来,还不禁扼腕长叹。我想,如果让我们从头再过一遍,不少人肯定会有另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