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大别山三线厂走出(来自天涯作者心灵天空)
第一章 童年的记忆碎片
回忆童年是在一种懵懂的状态中渡过,对一切都无知好奇,思想空白,打自已上学第一天正式有记忆算起,以前只有记忆碎片而已。能记住的,大概有几件事:
1、全厂夜间打倒“四人帮”游行。夜幕笼罩,那天全厂男女老少好象都在礼堂外集合,有许多标语,有横幅,也有粘在小棍上的标语,就象过去电影游行镜头。时间到了,大家一齐浩浩荡荡出发了,喊着口号,小孩也跟着喊,叫多了口号都成了真理。一直走,从厂的这头到那头,后来,大家散伙,象节日结束一样意犹未尽。标语就象是小孩的氢气球,带回家几天后气瘪了,不好玩了,就扔到垃圾堆。
小时候许多奉为真理的东西,成人后要重新评定,或引为记忆瑰宝,或是因其无聊而否定——可是当初我们多么真诚地相信它。
2、在幼儿园的生活。只记得在幼儿园大班,午睡实在是十分痛苦的事,因其痛苦,所以现在还记得起来。还有一些记忆的零星上的碎片,如老师在大班上课,而我的痛苦是铅笔没有刀削,只得用牙啃,看着邻坐的小孩漂亮的铅笔和文具盒,既羡慕又自卑。而我父亲,一个令人尊敬的军人,曾送我上幼儿园时,在家里找个铅笔头给我打发了事,曾让我失落得很。现在想起来,小孩的敏感而脆弱的心灵多么需要大人的呵护,至少在这方面我对孩子就重视多了。而且,这种痛苦的感受直接造成了上一年级时和同坐的女孩(也是我家邻居)上午放学后对全班同学铅笔的一次大偷窃,单纯地放在自已的文具盒并未藏匿,下午同学一报告,老师一查就现原形。现在想起来,多么可笑荒唐的举动。
3、当我5岁左右,全国地震恐慌,我厂在山区也有震感,于是全厂各家倾巢而出,在户外置帐篷。记得有一次,爸爸出差给我带来一只玩具枪,在帐篷里实在百无聊赖,我冲进屋里拿玩具枪,只听后面惊呼一片,等我拿着玩具枪出来,遭到母亲的严厉呵斥。就象前年的“非典”全民大恐慌。
沧海桑田,多少往事随风流逝。我厂——一个大别山的军工厂早已不在,儿时的伙伴早已分开。当时毛主席的号召成立了各山区军工厂,社会变革又将之消失。从全国四面八方聚到一起来的建设者愿意来到大别山腹地,有很现实的想法。那时我不理解城乡差别,其实真的差别很大,乡村里的工厂和当地农民其实就是两个世界而无法沟通。
话扯远了,还是回到儿时的生活中来………
第二章 三线军工厂概述
我们厂坐落在群山腹地,全部厂房都在狭长的山谷,抬头见山,低头见河——这话一点也不为过。身后的山顶上还有一张石椅,山腰乱石成群,搭成各种各样的石洞,还有一仙人洞,内有一佛龛。山脚下记得还有红军墓。
而我们厂的产品更是令人倍感神秘——军品。大别山腹地的军工厂有十几个,分别座落在大别山各县的山区。每年成吨的好钢千里迢迢送到大别山腹地,生产出军品又千里迢迢送出山外。当时我国和苏联关系闹得很僵,苏军曾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毛主席当时为防备第三次世界大战,做出建设三线厂的战略决定。
我们的命运也就被这样安排了。儿时的游戏多是玩子弹壳且花样百出:什么投掷比谁扔的准啦;在子弹壳里装上火药,拴上布条往天上扔落到地上听一声响啦;看誰收集的弹壳多且漂亮――都是黄铜的,有门道的还能收集到炮弹壳――弹头甚至是紫铜的,引信已被拆掉了,可以做陀螺玩等等。我经常在总装车间踩着厚厚的子弹壳挑捡,总装车间四周是密密的丝网,令人感到怪怕的。我还常和小伙伴一起在车间用废旧的枪架玩拼刺刀;每年成品生产结束,军品验收打靶的时候爸爸有时带我去看:在总装车间里的一块谷地,一枝好枪不停地嘟嘟响直到报废为止,在山谷中震耳欲聋,我捂着耳朵都受不了。
全厂有几大块生活区,我家所在的生活区各家来自五湖四海,东北人、江苏人居多,当然安徽人也为数不少,我家则来自河南。生活区和当地的农民住家挨在一起。
有时我捧着70年厂里开代表会发黄的老照片,看着那挺年青的一张张面孔――那都是我小时候叫叔叔阿姨的,记忆才清晰一些,其中的不少叔叔阿姨都喜欢逗我玩。
生活区里热热闹闹,尤以东北人、江苏常州人生活得有特色、最热闹。让我们足不出山就能领会到了各地生活习惯,真是很有趣。
第三章 东北人的生活
东北人人给人的整体感觉是豪爽、热情。一般来说,在那个年代,哪家不是六、七口人呢?一个大院家家都有二到六个孩子,东北人孩子多,老大和老幺差十岁以上很正常。大院里大家共用水笼头,洗菜、冲涮,毛剌剌的孩子在大院乱窜,真是热热闹闹、鸡飞狗跳。
我家住在台子上,望着下面东北人的院子,我们叫李叔、李姨。典型的东北人家是聪明能干的男人加吃苦耐劳的女人加热闹劲大的孩子。东北人家的院子也是热热闹闹的,很富生活气息:院子里种着一排杨树,每棵都有一抱多粗,想必是入住之初就栽下了;院子里养着鸡、鸭,家里养着狗、猫,春天还养兔;院子里柴棚在大门斜对面,柴棚门口有一口大缸,用来冬天腌酸白菜的。现在这种生活场景在城市看不到了。
记得养的狗是东北猎犬,名叫赛虎,身上的黄毛油光发亮的,只有嘴和爪子上的毛是白色的,就和拉雪撬的狗一样。赛虎神气得很,是大院十来只狗的首领,特别通人性,让人心疼。它会在你吃饭时不吭不哈凑过来,眼神透着乞求,你说:“来一个”,它就伸出爪子,让你握手,然后我挑出些饭菜,它吃了摇摇尾巴走了。可是有外人来,它又凶猛异常,神气十足,十分警觉,俨然是大院主人。还有一只哈趴狗叫欢欢,灵性差点,有点呆头呆脑,就喜欢跟着瞎起哄。有一次,路上有生人经过,这下可不得了,一院子狗叫。赛虎一下就从院子门跳过去,身手相当矫健;欢欢跳不过去,可是冲出去的渴望十分强烈,绕了几回只好从院门下面钻过去了,笑死我了。还有一回,一个农家小孩不知怎的偷了院子里的西瓜皮,这下可好,欢欢一下子从屋里窜出来,一口就咬到小孩的屁股,血流一腿,后来孩子的妈妈来吵,欢欢还瞪着无辜的眼睛,挺委屈――尽职尽责怎么还要受批评呢?
东北人的生活热气腾腾。首先主人长得高大,精神,性格大气。我就很羡慕,也曾为我小时候长得弱犯愁。李叔的女儿眼睛大大的,透着一股热情,皮肤白晳,乌黑的秀发,嗓门大,爱玩爱美爱热闹。李叔的儿子瘦高瘦高的,淘得很,很会玩。记得一年冬天下大雪,一伙大哥哥隔着柴棚矮墙玩打雪仗,那个热闹劲别提了,雪球翻飞,地上的雪和棚子上的雪给扬起多高,小伙子冲锋陷阵,不亦乐乎,让我在台子上看得过瘾极了。
记得小时候,李叔的女儿长得水灵灵,带头搞刺绣、钩针,漂亮极了――引得院子里的女孩纷纷地学,有灵气的一学就会,就象我大姐也钩出了桌面、缝纫机面――绣的花、竹、熊猫往门上一挂,我们进屋都不敢向李姐的屋里乱闯,怯生生的。屋里摆的小玩意,象有机玻璃刻的私章了,钢笔上刻的字了,都透着新鲜。有次我实在忍不住了偷了李姐的私章向同学炫耀,没想到被同学查觉了,我还狡辩。可是李姐看到我什么也没说,现在想想真得感谢李姐的宽容,保护了一个邻家小孩可怜的脸面。――忘了交待,李家老幺小名“小不点儿”,在小学合伙偷铅笔就是我俩做的案。
李叔的儿子(我叫小五子)淘得很,但人长得精神,浓眉大眼,透着聪明劲儿,长大了个头都在一米八以上。小时候也不张扬,一门心思琢磨着怎么玩。夏天到了,小五子有时经过我家门口,招呼一声“捉鱼去”。我就屁颠屁颠的提着罐头盒跟着去了。小溪真清凉,清亮亮的,柔柔的,穿凉鞋踏进去真惬意。要说逮鱼还真讲技术,象我技术差点,心思少点,只能逮螃蟹、泥鳅、小虾。小五子技术好,只逮鱼。也不知怎么搞的,你想想,水底一块石头用两只手逮,怎么判断鱼逃的方向呢?全凭手感!这时脑和手反应能力就很重要了。不一会儿,小五子就能逮十几条了,我拎着罐头盒满头大汗跟着走,笨手笨脚还帮不上忙,有时不小心打翻了罐子――小鱼全跑了,小五子停下来,用责备无奈的眼光看着我,我心虚得很。他又逮鱼了,我陪着小心当好帮手,再过一会儿又逮了不少鱼。
逮来的鱼虾和泥鳅回家都是喂鸡鸭的,看它们吃得欢哪!为什么那时鸡蛋、鸭蛋营养好呢?吃得好呗,自然放养,且副食好。
后来小五子考上了技校(在当时不算易事,同届只有前两名才能考上工办技校),聪明孩就是这样。他常在周末翻山回来,山名“望母山”,高得很,远得很,可以想见他在山上玩的名堂也不会少――这我会在后面说。
再说东北的菜,香极了。经典的菜有“酸菜炒肉丝”、“猪肉炖粉条”、“大葱蘸大酱”,那个色、香、味,想起来都直淌口水。列位看官特别是北方人别馋,事实就是如此。先说“酸菜炒肉丝”,用酸菜切成细丝,再用肉丝爆炒,起锅,色泽清亮,吃起来又酸又香,特别增进食欲。“猪肉炖粉条”特解口馋,补脑子,大块的猪肉,粉条浸的猪油鲜亮亮的,用大盆装满一家人吃得香喷喷。“大葱蘸大酱”是家常必备的,好点的在酱里放上肉丁,无论四季,无论干饭稀饭面食,就着这个菜,满屋喷香、满嘴留香。
所以东北人长得高大,精神,除了地域因素外,和吃有极大的关系。
东北饺子也是一大美食,馅盘好了,李叔在炕上就着盆,一个人包,两手一捏一个饺子。不一会儿,一家人的饺子全包好了。当然,“好吃不过饺子”,南方人不理解也不必勉强。毕竟中国菜系丰富,区域特色明显,人类文化一大财富呗。有好吃的,我也蹭蹭饭,少不了打牙祭,所以记忆尤为深刻。
提起东北人不得不提大炕。那时冬天特别寒冷,下雪了,屋檐的冰棱都有一尺多长,一排排的;雪都有小孩半个多人高,可以挖雪洞了;山里的寒风呼呼地吹,直往小孩的袄子里、衣襟衣缝里钻,冻得孩子们瑟瑟缩缩的;柏油路上的冰面亮得闪人眼。东北人家一间大屋子砌成一个大炕,只留门口过道,炕上贴着厚厚的几层牛皮纸,上放一案几;炕上靠墙还放衣柜和被子,整整齐齐,清清爽爽。冬天烧炕,一屋子暖烘烘的,外屋烧着柴火,火光映红了人的脸,大家在屋里多舒服。东北人非常会享受生活,所以东北人家是我们小孩想往的好所在。每次从李叔家出来回到自已家,真叫冰窑。有的东北人,家都搬到楼房了,还在屋里砌个小炕,其乐融融。小孩子吗,对一切都感到新鲜,记得深刻。只有真正深入东北人的生活,才知其中的美好。
东北人喝酒吗?我记不太清了,年纪小不懂得酒。那时生活贫瘠,逢年过节才摆酒。只记得那时的酒特别香,“古井玉液”满屋香,比得上现在的高级酒。东北人应该爱喝酒的吧,这才趁得上东北人性格。
李叔在我厂技术上是响当当的,七级钳工。听说,他加工的零件精密度比一些高级设备加工的还高,肯琢磨。可是他自已设计出的一些工具从来密不示人,自已在那里琢磨。在军工厂招徒弟很讲究,很讲究礼数,可李叔从来不吃这一套——有本事自已弄去。李姨是典型的东北大妈,整天忙忙碌碌,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休息的时候李姨会自已拿出一块薄薄的白纸,再掏出从东北带来的烟叶,自个儿卷烟抽,讲话都带着烟腔;李姨人特好,对我们可亲了,从来不拿腔弄势,仿佛观念里根本就没这个似的,对人忒热情,家里女儿个个热情大方,透着一股亲热劲儿。况且,两家孩子年龄相当的都是同学,亲得就象一家孩子。
记得我上小学四五年级时,李姨的爸爸从东北来,我们叫李姥爷。李姥爷闲不住,整天上山转悠。我们山里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鸟,以画眉最出名,成群结队的。画眉的叫声悦耳极了,想必大家都听过,在安静的山谷听鸟的合唱是最美妙不过的了,鸟的叫声在空谷回声更是绝妙。反正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静静地听上很长时间,如痴如醉。
那年大年初一,我头一次跟着李姥爷和小五子进山逮鸟。李姥爷在山脚下密密的灌木丛里下鸟套――那是用一根马尾做的活套;在深深的山沟里下鸟笼――那都是李姥爷先前观察好的。等全部机关都下好了,再马不停蹄地回到最先下套的灌木丛。喝!好几只画眉都给套得牢牢的,越挣越紧,如果不赶早来,有的画眉都会勒死。然后再心急火撩回到深山沟里。喝!鸟笼里画眉乖乖地呆着呢!一上午逮了二三十只,真让我大长见识。李姥爷还带了鸟网,不消说,近厂的山谷画眉群差不多给逮光了。这下可好,李姥爷在李家的大院自制一个大鸟笼,百十只鸟叽叽喳喳,真为人间一大景观。
作为奖赏,那天回来李姥爷给了我一只黑八哥,回到家留给我的只有冷饭和一盘青菜,差点让我难过得掉泪;李家这时又拉我去他家吃了一顿年饭。那个香啊!可见做人是一门学问,真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啊!――后来,我怎么看八哥怎么象乌鸦,自已又养不活它,干脆放走了事。
那时人们对环境保护还不重视。问过现在的老乡,出乎意料,现在山里农民外出打工,野物多了,山里的树比那时粗多了,再不象我们在的时候山上好象只有灌木丛。我们那时还很少见野猪,现在成灾,不得不组织打猎队捕杀――这是后话。
第四章 江苏常州人的生活
江苏常州人。江苏常州人在我们生活区也占相当数量。常州是个轻工城市,学机械的很多。他们的生活习惯与东北人截然相反,属于典型的南方人,很值得一写。常州人家家长年龄都不大,三十出头,家里的孩子一般两个,鲜有三到四个的。70年建厂的时候他们都是青年人。我觉得,常州人思想活跃,家庭气氛民主,家长作风不重。他们在生活区是时尚的、活跃的,生活区锅碗瓢勺奏鸣曲的重要演奏者。他们的孩子大部都是我小时候的玩伴,我太了解他们的生活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是怎么赶上潮流的。
常州现在是富庶一方,经济很发达,比起现在的安徽好得多了去了。于是常州人在我厂后期想尽办法回去,哪怕自已暂时回不去,也让自已的孩子去常州念书。于是,在我们厂有一大景观,就是每年的寒暑假,常州的孩子成群结队地回来,生活区更是热闹非凡。带给我们的是城市化的气息,和我们对城市的向往。常州的孩子衣着鲜亮,活泼大方,常州话让我们听得象天书,也很有趣。
常州人脑子活,很会紧跟形势,他们做事的传统很适合现在的市场经济。现在他们可是如鱼得水了。也有少部分常州人在我厂搬迁后因各各原因――如已结婚了、或是在常州没有联系好――回不了常州的,就无法享受常州的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了。
从哪里说起呢?就从大院西边一家二楼住户说起吧,主人我是叫常叔叔、常阿姨的。孩子两个,姐姐叫常佳、弟弟叫常刚。七十年代末,他家的摆设就很让我新奇,他家的房子不大,却透着一种精致,在会客室居然有一台漂亮的留声机,旁边的架子上有各式碟片,真可谓时尚啊!放出的音乐简直就是天籁之音。还有,常州人是最早购买电视机一族,记得最早的电视机是日本夏普的。时髦的人家,还在荧屏前放上彩色塑料片,就算是彩电了。电视的出现,极大的满足了生活需求,丰富了生活内容,我就是经历者之一。
插上一段:我家在大院里收入也算不错的,父亲是营级干部,待遇很好。可是家庭建设僵硬,思维缺乏变通。单就购买彩电来讲,我家就迟迟不买,惹得我们羡慕死了。为了看到魂萦梦牵的电视节目,我和四姐不得不走东家串西家。虽然人家不好说,可毕竟给人家添了不少麻烦呀!家庭生活真是孩子感受的第一课堂啊!
另外,常叔叔为孩子买的一套套的精致的小人书,常刚总不免喜欢炫耀一番,我们看得心痒痒的。
常州人家的家里总是干干净净的――也不知道下了有多大功夫!他们太勤快了!甚至到了洁癖的地步了。每到夏天,进门就可以光脚了,家里真可以达到纤尘不染的地步了。而我家呢?可以说是另一个极端。
在那个年代属短缺经济,大家生活都很贫瘠。尤其是副食品缺得出奇。厂食堂供应猪肉都要排很长的队,吃肉都愿意带点肥肉好解馋。当地的猪肉供应更是有限,常看见当地农民美滋滋地拎着一块大肥肉回家解馋,猪肉价格也贵得出奇。虽说蔬菜是纯天然无公害食品,但瓜果供应量相当有限。比如,夏天从山外采购西瓜,厂里各生活区那热闹啊!下班后各家早早就在菜场门口排队,带着麻袋和大菜篮。大家说说笑笑,热热闹闹——就这样心急火撩地等啊等啊……。天黑了,拉西瓜的卡车还没回来,各家成员就轮流排队。到晚上八九点,拉西瓜的车终于姗姗来迟。于是各家大麻袋小麻袋忙忙碌碌地往家搬。看吧,家家屋里都堆着一堆西瓜,可以吃半个多月――且等慢慢享受这清凉滋味吧!
但我们处在山区,只要舍得功夫,肯动脑筋,照样可以从大自然索取美味!想必常州人有美好的回忆吧。
常州人三件宝:鱼具(包括鱼叉)、气枪、自行车。
于是,只要是休息天。清早,生活区就忙碌开了,常州叔叔们武装整齐,成群结队出发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呀!在路边,在山岗,有他们举着气枪背着行囊的身影;在野塘,在河边,他们在手持钓杆耐心伫立;在稻田,在河沟,他们在耐心搜索。美味很多,可以是麻雀,可以是山鸡,可以是青蛙,可以是老鳖,可以是各种鱼类……。有好多是我们河南人不知道吃的——比如老鳖、河蚌、田螺——可是常州人的无尚美味。甚至是黄鼠狼――那个臭啊!无法想象――但这是极个别现象。
到了傍晚,常州叔叔们趾高气扬地满载而归,把一天的成果往他们家的木盆里一倒,在公用水龙头旁骄傲地展示,耐心地剖杀:青鱼、鲫鱼、黄鳝、鲶胡子、河蚌、青蛙、老鳖、田螺………名目繁多。有时河蚌里还有珍珠,一圈人围着看——那可真稀奇。
于是热热闹闹地宰杀,于是常州人家家户户飘出了诱人的香味——只是田螺还要泡上几天才能吃。把我的馋虫勾得呀,越馋越饿——回到家只有炒青菜萝卜和素面条,外加凉拌黄瓜或是凉拌芫荽——好点的西红柿鸡蛋凉拌面或韭菜合子——河南人的经典菜——当然少不了大馍!
到了晚上,有的常州人又拿起鱼叉(一种针簇形特制鱼叉),带着鱼篓,穿着球鞋、胶鞋(防止蛇咬)出发了。“稻花香里叉青蛙,听取蛙声一片”。——青蛙要在晚上叉,夜间青蛙外出活动。于是第二天的餐桌上,少不了有一道红烧青蛙。
于是,常州大人精气十足,红光满面。
于是,常州小孩茁壮成长……
夏天,有的人打到菜花蛇。喝!两三米长的菜花蛇,高高地吊在树枝上,照例由常州人当场宰杀,生活区孩子们热闹围观,看着蛇皮剥下,白花花的肥肥的蛇肉露出来。宰杀烹饪后送到各家分食,每家一小碗,白白嫩嫩的蛇肉漂在碗上,蛇汤漂着清亮亮的香油。味道好极了,清热降火不生痱子。
常州人家多有自已的菜地,且肯于辛勤劳作,半亩菜地,绿的是青菜,红的是西红柿,紫的是茄子……浇水施肥,不亦乐乎。一家人的蔬菜可以基本供应——当然这是经济稍差的常州人的生活,时尚的常州人如常叔叔是不做的。
生活区其他人家看了眼热,也学着做这些。当然,以常州人家做得最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