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三线的日子里(十三)
xxx走马上任后,首先对干部队伍进行了整顿,包括总会计师xxx等一批在基地乃至航空工业部都享有威望的老干部被免职;包括xx、xxx等一批年轻的干部、职工被提拔到厂级或中层干部领导岗位上。
中国企业的改革给我的印象似乎只要起用一批“年轻有为”的干部就能使企业生气勃勃、走向成功;然而xxx的这次干部改革在xx工具总厂的历史上却没能写下“辉煌的篇章”。
xx工具总厂迁入xx后,宣传工厂的正面新闻频频出现在《xx日报》等省内一些知名报刊上。xxx这位新任厂长十分注重工厂的宣传报道。
给我感受最深的是1993年在全国推行的学邯钢风潮中,xx工具总厂也没有例外,专门成立了学邯钢领导小组,首次学邯钢领导小组会议结束后,x厂长立即指示厂宣传部利用广播、闭路电视进行宣传:xx工具总厂学邯钢了。
学邯钢领导小组成立后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对工厂部分材料也行文实行了最高采购限价,规定如实际采购价格超过最高采购限价一律由采购部门自负。
当时工厂新成立了一个502分厂,专门为143厂生产摩托车配件,最高材料采购限价中就包括摩托车配件材料——E304轴承。
部分材料实行最高采购限价文件下发后,我就遇到了“有文不施”的局面。
当时,供应处的一位采购员到我这里报销采购E304轴承材料的手续,发票中的采购价格明显超过了最高采购限价,于是我对超过最高采购限价的金额不予支付,该采购员便找到主管供应的副厂长签字:同意按实报销,之后我请示主管财务的领导,得到的是“按领导批示办理”,该业务最终给予了“按实报销”。后来,我才知道主管供应的副厂长直接参与了本次材料采购,所以当然要“按实报销”了。这件事情使我明白了学邯钢乃是做做样子而已。
宣传归宣传,工厂亏损日益扩大的事实是这位x厂长摆脱不了的,面对这种局面,一部分职工各施其能,纷纷离开工厂。工厂为了稳定职工队伍,又制定了一年减亏、二年持平、三年微利的三年计划,而这个三年计划到xxx厂长离开xx工具总厂到其他单位“施展才华”时还是未能实现,最终成为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