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旧日”里来了一位叫凭栏观潮的人,说是请818的朋友来留言,问他是谁?还不肯说,不说就不说吧,反正他是818的人就可以了。我是很想请他吃一顿的,不管怎样,他知道了“中年”,知道了“旧日”。
说到吃,我就想起了兵工厂的“吃”。 记得每个月爸爸发了工资,妈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当月的米和油买回来,妈妈说可以没肉吃、没新衣服穿,但是家里的米和油是不能断的。兵工厂有自己的粮站,自己的碾米加工厂,每当我们放学路过粮站,听到里面传出轰隆隆的声音,就知道粮站又在碾米了。每家每户会发购粮本,根据人口来定口粮。买米的人在窗口付了钱拿了单子,就可以到米仓去秤米,米仓是用厚厚的木板做的,大大的象一座房子,出米口是一个斜斜的口子,用一个活动的板子做开关,买米的人用米袋子套住那个出米口,粮站工作人员把那个活动的板子一抽,米就忽忽地下来了,然后到磅秤处过秤,30斤、50斤的就背回家了。粮站很大,夏天的时候里面很风凉,工作人员中午午休的时候,有些淘气的男孩子“逃江山”会逃到米仓里,在里面“翻江倒海”,惊醒了工作人员,少不了是一顿训斥,有些厉害的工作人员会拿着棍子追赶那些淘气的男孩子,定是心疼这些孩子糟蹋了粮食。女孩子放学的时候顺路会到粮站去称称体重,那是我们小时候唯一可以称到体重的地方。
食用油也在粮店购买,记得那会儿都是用油瓶的,半两一斤的买回来,每家的油好像都不够吃,就去赶集买很肥的猪肉回来熬猪油,吃面条馄饨菜饭的时候,挖上一点猪油,香喷喷地,就连剩下来的油渣在当时我们小孩子的心中都是美味,解了不少馋。
兵工厂有自己的菜场,在上龙坑那个半山腰上,工厂有专门的车子到外面村庄的集市上买蔬菜、顺带把招待所的菜及黄坑职工食堂的菜也买回来。上龙坑菜场的墙壁上钉着100个钉子,下面都编了号,需要买菜的家庭,一早就要拿着菜篮子到菜场把篮子挂上,名曰“挂篮子”,在篮子里留张小纸条,写上你想买的菜的菜名及数量,记住自己的号码。工作人员会把菜一样一样称好放进篮子里,在纸头上写好实际的数量,职工下班就会到菜场,报上自己的篮子号,付了钱就可以拎着菜篮子回家做饭了。小时候我们一帮孩子的任务就是早上挂篮子,天蒙蒙亮,顺带晨跑到半山腰的菜场,等着里面值班的人开门,一开门,我们争先恐后进去把篮子挂上,然后回家把号码报给父母,不过每家都认识自己的篮子,那时的菜篮子都是用竹篾子编的,各种形状、有大有小。照我们的经验,排到70号以后的,基本上就没有菜买了,所以也有人是拿着空篮子回家的。记得83年暑假,我把土豆1斤,写成了土地1斤,取菜篮子的时候还给菜场阿姨笑话,现在想来还脸红呢。
兵工厂有自己的商店,酱油、料酒、醋、盐、糖、味精、水果罐头......一应俱全,记得那时的酱油、料酒都是放在坛子里的,用那种半斤或一斤的勺子舀起来通过漏斗嘴灌进瓶子里的。76年的时候,家中的瓶子也很稀罕的,要用来装油、装酱油......哪象现在当破烂卖还卖不了几个钱,印象最深的是学龄前在家门口丢石头玩,一个女孩子买好了酱油回家,小心翼翼地端着她的酱油瓶子,我本想用石头丢她吓吓她的,想不到枪法真准啊,硬生生就砸到了她的酱油瓶子,看着酱油咕咕地流出来,她是哭了,我是呆了,过了一会,她的妈妈领着她上我家告状了,于是我妈妈陪了酱油钱,还奉献了我家一只空酱油瓶,当然我也没有逃掉一顿皮肉之苦。想来我跟这个女孩也是有“冤仇”,上了学我坐在她前面,她老是欺负我,用她的桌子抵着我的凳子,把我的位置挤的小小的,许是她心里忘不了那个酱油瓶的事。好在我那时长的瘦小,我也不在乎,还练就了挺直腰板坐凳子的好习惯,一直到现在。
兵工厂的黄坑职工食堂还有淡馒头、肉馒头、花卷卖,那是要用职工饭票买的;兵工厂还有自己的豆腐坊,很小的时候我就熟悉了豆腐的制作过程;兵工厂还有做面条、馄饨皮的加工厂,那个做事的阿姨还被机器夹掉半个手指头......
据最新的消息反馈,现在的兵工厂粮站关了、菜场关了、商店关了、职工食堂也关了......一切我有回忆的地方都不存在了,就象小时候做的梦,碎了!
中年跟帖链接:http://www.30-60.com/bbs5/dispbbs.asp?boardID=51&ID=138754&page=17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